在 “作业前准备”“作业后处理” 等环节有共性,但部分细节仍需区分:
1. 作业前准备:共性基础上的细节差异
共性:所有方法都需清理工件油污、检查设备接地、穿戴基础防护(阻燃服、绝缘鞋)。
差异:
氩弧焊 / 激光焊:需提前检查保护气体(氩气 / 氮气)的纯度和压力,气体不纯会导致焊道氧化。
电阻点焊:需检查电极头磨损情况,磨损超 0.5mm 需更换,否则会影响焊点强度。
2. 作业中操作:核心动作差异
手工电弧焊:依赖人工技巧,运条速度和角度完全由手控制,需保持匀速,避免断弧。
氩弧焊:焊枪移动要平稳,送丝(若有)需与焊枪移动同步,防止焊丝未熔合。
电阻点焊:工件必须夹紧,若有间隙会导致焊点虚焊,且同一位置不能重复点焊超过 2 次(易烧穿)。
激光焊:无需接触工件,但需确保工件无振动(通常用专用夹具固定),振动会导致激光偏离接头。
3. 作业后处理:质量检查重点不同
手工电弧焊 / 氩弧焊:需敲除焊渣,检查焊道是否有气孔、裂纹,厚板需做无损检测(如超声波)。
电阻点焊:需检查焊点外观(无凹陷、飞溅),必要时做撕裂试验(测试焊点强度)。
激光焊:焊后变形小,主要检查焊道成形(是否均匀),无需敲渣,但需清理表面金属蒸汽。
质量检测:确保成品符合标准
外观检测:目视检查焊接件的尺寸(用卡尺测量关键尺寸)、焊道外观(有无气孔、裂纹、未焊透),确保无明显缺陷,尺寸符合图纸要求。
无损检测:对重要焊接件(如承压件)进行无损检测,常用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(检测内部裂纹、未熔合)、射线检测(检测内部气孔、夹渣)、渗透检测(检测表面裂纹),确保焊接接头内部质量达标。
力学性能检测:抽样截取焊接接头试样,进行拉伸试验、弯曲试验、冲击试验,检测接头的抗拉强度、塑性、韧性,确保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。
焊接件加工的关键控制要点
尺寸精度控制:从下料到焊接组装,每一步都需用精密测量工具校准,例如下料时控制切割尺寸误差≤±0.3mm,组装时用直角尺确保零件垂直度,避免累积误差导致成品报废。
焊接质量控制:严格按焊接工艺参数操作,避免因电流过大导致烧穿,或电流过小导致未熔合;焊接材料需匹配母材,例如焊接 304 不锈钢需用 ER308 焊丝,防止接头耐腐蚀性能下降。
成本与效率控制:批量生产时,优先采用自动化设备(如自动焊接机器人、数控切割机),提高加工效率;合理规划下料方案,减少母材浪费(如优化零件排列,提高钢板利用率至 90% 以上)。
工装夹具标准化
针对常用焊接件(如支架、法兰),设计专用工装夹具,实现零件 “快速定位、一键夹紧”,例如用气动夹具替代手动螺栓夹紧,定位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,同时保证每次定位精度一致,减少返工。
采用 “模块化夹具”,通过更换不同的定位块,适配多种相似零件的加工,避免为每个零件单独制作夹具,提高夹具利用率。

